乡村行·看振兴|播下“农技种”查包養經驗结出“致富果”——山东高唐农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_中国网

新华社济南1月9日电 题:播下“农技种”结出“致富果”——山东高唐农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张力元

岁寒暖阳下,白雪覆乡野。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汇鑫街道的一处高标准玫瑰大棚内,“棚主”纪娈悬着好几天的心终于放下来了。“还好花的病不严重,不然就赶不上过年卖了。”纪娈对杜立芝说。

今年60岁的杜立芝是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农业技术咨询热线办公室主任,从事农技推广的30多年里,她跑遍全县600多个自然村,采写了70本400万字的农技日记,是当地农民心中问不倒的“田秀才”。这一次,虽然从微信收到的照片上已经判断出玫瑰得的是灰霉病,并开出了“药方”,但种植户仍焦虑不安,她和同事便来到现场。

寒风刺骨,大棚里温暖如春。“用烟剂熏一下棚,中午注意给棚放风,缩小温差。没啥大事,我们主要是来看看你。”杜立芝拍了拍纪娈的肩膀说。对方折下一支玫瑰,吹开花苞,递过去连连道谢。

杜立芝(右)在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新华社记者张力元 摄

2018年,为解决农技人员技术单一、服务不全等问题,作为农业大县的高唐以杜立芝为首席专家,从农业系统、乡镇农技人员中选出70多人组建“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收集社情民意的同时,为群众免费提供农林牧渔方面的农技服务。

走进位于县中心的工作室,各式农作物病虫害的照片摆了一面墙,书柜里放着大量可供借阅的农业书籍。工作室成员、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洪峰介绍,技术人员轮流在此值班,回复微信群里的问题、接听热线电话,非工作时间的咨询电话会自动转接到技术人员手机上。“我们没有节假日,因为种地没有节假日。这里的大门常开,群众到县城就有地方落脚了。”他说。

“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一角。新华社记者张力元 摄

把田野当课堂,农作包養網物当教材,“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通过四处“问诊”、开设农民夜校等形式,培养出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构建起县乡村三级上千人的农技人才服务网络,并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用良种良法促增产增收。

清平镇地处黄河故道,土壤沙化严重,这两年,在工作室的帮助指导下,“一亩地四分种玉米、六分种花生”的复合种植模式很受欢迎。清平镇党委包養網书记刘传华说:“2017年,全镇复合种植面积仅为30多亩,如包養網心得今超1万亩。每亩毛收入3包養網排名500元,比纯种玉米多挣1000多元。”

测土配方施肥、蔬菜无公害栽培、高效低毒农药、秸秆还田……“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累计推广新技术50多项次、新模式6种,带动新产业9个,试验新品种70多个,带动农民增加收益2000多万元。

杜立芝(右)包養網在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新华社记者张力元 摄

现在,工作室还在“云上”传技术。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谢荣芳说:“服务送到哪儿,视频就录到哪儿,村干部、种植户都可以出镜。有村民说能在网上看到自己介绍种地的经验,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目前,工作室制作发布惠民利民政策讲解、农业技术服务科普视频230余个,累计获赞近10万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