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巩固脱贫成效的根本——走访隆林各族自治县常么小学_中S包養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requestId:685d5fc18a7d52.69438073.

中国网讯 (记者 郜玉至 罗兰素丹 )老话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包養教育贫困是比经济贫困更深层次的贫困。给边远民族贫困地区的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是夯实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基础,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手段。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54个贫困县全部清零的契机下,记者来到包養網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常么小学,去见证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开花结果”。

  常么小学教学楼。郜玉至 摄影

常么小学全称为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常么完全小学,位于西隆县道干道上。前身是1953年创办的德包養網峨公社常么大队完小。副校长王文美向记者介绍,常么小学开设一至六年级共26包養个教学班,在校生为1619人,因学校周边分布着众多苗族村寨,所以学生以苗族为主,占比超过九成,另有彝族、仡佬族、壮族、汉族共五个民族的“花朵”在这里学习包養網成长。

王文美说:“学校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有727人,我们通过各种努力,没有让任何一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中途辍学。包養網”据了解,包養隆林各族自治县所辖学校通过劝返复学、送教上门甚至司法干预等多种形式,包養开展严格的控辍保学工作,从根本上杜绝包養适龄儿童因贫困而失学。

  孩子们在上语文课。罗兰素丹 摄影

第二节课下课铃响,常包養么小学迎来今天的课间操时间,一到六年级的学生聚集在操场上,列着齐整的队形“操练”。和大家印象里的课间操有所不同,常么小学的小朋友们全部身着少数民族服装,手持一把芦笙,操练动作也独具特色。王文美告诉记者,因苗族学生众多,学校以“苗山乐园,乐长知识,乐育品行”为办学理念,突出“民族服饰走包養进校园、民族乐器熏陶品行”办学特色。常么小学以民族服装作校服,本校教师从民间挖掘苗族芦笙舞,自创富有民族特色的“芦笙操”,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更好的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包養網

  全校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芦笙操”。罗兰素丹 摄影

课间操完毕,学生们回到座位上,开始了新的课程。此时,一段清澈悠扬的苗族山歌吸引了记者注意。循声而去,在音乐教室遇到正在排练的常么小学山歌队和芦笙队。虽然记者无法听懂歌词,但音乐确是跨越文化障碍的世界性语言,让旁观者不禁驻足。站在讲台上指挥的,是年轻的苗族教师杨妃妃,她还是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偏苗)山歌代表传承人。“我从小就喜欢唱歌,也有当包養老师的梦想,所以大包養学时候就学了包養網音乐教育,毕业后在歌舞团当了几包養年声乐演员后考包養进了教师队伍,能教孩子们唱歌,对于我而言就是圆梦了。”

  常么小学里的山歌队。罗明包養網海 摄影

如今的常么小学教职工已达92人,除了像杨妃妃这样的年轻力量,学校也不乏一线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师。“1989年大包養網学毕业后我就来到这里工作了,那时的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两间瓦房,教学楼白天上课,晚上把桌子拉开给学生们当宿舍用。”作为常么小学“老资历”,数学老师杨明章一路见证了学包養校的发展壮大。“尤其是2包養網015年以后,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教学楼和宿舍楼盖起来了,运动场也翻了新,孩子们还有了专门的多媒体、音乐和美术教室,教学环境显著提升了。”

杨明章教书育人三十年,深知包養教育是脱贫的根本,包養網穷不读书穷根难除。“我教过16个毕业班,学生们已经走上社会的各个岗位了,现在我们常么小学的校长以前也是我学生,山村里的孩子有书读,才有机会走出包養網去看更大的世界。”

  学生在校内有丰富的包養课余生活。罗兰素丹 摄影

包養網据了解,隆包養網林各族自治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76所。2016年以包養網来,全县学校工程建设总投资超过3.6亿元,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学生资助工作也在不间包養断推进,仅2020年包養網秋季学期,全县发放的义务教育阶段各类教育资助资金接近4500万元。

离开常么小学去往下个目的地的路上,记者看见一个路牌上的标语,虽然一晃而过但文字令人记忆深刻:“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2020年已至年末,很多地方都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今后,在巩固脱贫成效乃至开展乡村振兴建设的路途上,让边远民族地区的孩子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T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