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梅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_中國一包養價格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requestId:68adecea502ec4.37195875.

——2014年2月19日在梅州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梅州市市長 譚君鐵

各位代表:

我代表梅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報告,請予審議。請政協委員參議,請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3年工作回顧

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全力加快綠色經濟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梅州”的核心任務,大力實施“一園兩特帶動一精”發展戰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趨好”的態勢,各項工作取得可喜成績。

一、經濟發展穩中向好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全市生產總值、地方包養留言板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分別達800.01億元、69.35億元和280.50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1.1%、23.2%和27.5%,增速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縣域生產總值實現480.65億元,增長12.2%;全市工業增加值241.2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2.62億元,均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0.18億元、增長11.7%;外貿進出口總額17.63億美元,增長17.3%。

實體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制訂實施產業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出臺系列扶持企業、產業發展壯大的政策措施,深入開展“暖企”行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全市骨干企業完成工業產值288.74億元,增長包養網VIP12.4%,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1.5%。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474.55億元,增長10.5%,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9.3%。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全市本外幣貸款余額547.53億元,比年初增長20.6%。33家企業在廣州或前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國家水泥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中國南方稀土產品交易中心落戶我市。新增省工業類名牌產品11個。全市專利授權量1257件,增長38.3%。23家電商企業入駐梅州家樂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產業集聚發展平臺加快建設,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完成總體規劃修編,園區建設面積擴展到36平方公里。各縣(市、區)工業園區規劃建設扎實推進。成功舉辦2013’世界客商大會。鄉賢回鄉投資興業工程有效推進,全市引進合同項目268個,實際投資總額215.2包養金額3億元。

文化旅游實現新突破。成功競得省山區(生態)旅游產業園區競爭性扶持資金。廣東文化旅游特色區雁洋核心區建成一批新的景點和配套設施。“十村聯動”美麗鄉村加快建設。梅縣區成為全國客家文化生態旅游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支持平遠創建生態文明示范區和大埔建設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開展 “我帶大家游梅州”活動,“休閑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品牌更加響亮。成功承辦央視中秋晚會,優秀傳統客家文化得到弘揚,梅州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雁洋申報國際慢城工作順利推進。新增國家3A級旅游景區5家。全市旅游接待人數、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39.7%和33.5%。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農業總產值、農業增加值分別達275.09億元和164.71億元,增長5.4%和5.6%。實施31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新增特色農業產業基地12.4萬畝,建成國家、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6個。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7家、林業龍頭企業8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110個、家庭農場96家、省級名牌產品9個。創建了 “社區直供”新模式,梅州綠色健康農產品以專柜形式直供珠三角地區。“客都匯”農特產品電商信息網絡平臺正式上線。興寧熙和灣、豐順馬山、大埔瑞山等20家休閑觀光農業基地建設扎實推進。西巖烏龍茶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原產地認證。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通過省級計量認證。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進展順利,實施幫扶項目4161個,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4250元。蕉嶺縣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有效推進。

二、城鄉面貌變化明顯

交通、水利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61.2億元,增長48%。梅大高速三角至大麻段建成通車,興華高速(含畬華支線)動工建設,梅大高速東延線、汕湛高速五華段、濟廣高速平興段加快推進。梅汕高鐵和鷹梅、浦梅鐵路前期工作扎實推進。升級改造國道、省道134公里。開通梅包養縣-深圳、梅縣-臺中航線,啟動梅縣機場遷建選址工作。總投資23.28億元的268宗重點水利項目順利推進。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粵電大埔電廠獲國家核準建設。梅南水利樞紐工程、興寧羅浮河引水工程等重點水利項目前期工作穩步推進。興寧、五華、梅縣等省級水利示范縣建設進展順利。實施江北老城區自來水管網改造。市清源水質凈化中心二期工程通水投入運營。積極應對三次大洪災,救災復產、重建家園任務基本完成。投資10.85億元的電網項目順利實施。梅州(五華)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加快推進。

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和美麗城鄉建設深入推進。國務院批準梅縣撤縣設區。包養價格ptt嘉應新區發展總體規劃獲省政府批準實施。扎實推進江南新城、梅縣新城規劃建設,江南新城重點區域地段和芹洋半島征地拆遷任務基本完成,安置區建設正有序推進,客商會展中心、梅州奧園、富港東匯城等一批城建項目動工建設。節約集約用地水平進一步提高,有效保障了項目用地需求。超額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推進數字化城管建設。啟動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工作。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處于全省地級市前列。我市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中國十佳優質生活城市”稱號。落實規范農村建房等政策措施,創建24個名鎮名村、4個美麗鄉村示范點。深入開展“綠滿梅州”大行動,大力推包養進“一消滅三改造”工程,完成年度造林任務,建成生態景觀林帶310公里,森林覆蓋率達73.55%。積極開展“清潔家園”創建活動,建設“萬村綠”市包養網dcard級示范點24個。基本實現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全覆蓋。環城高速公路亮化美化工程全面完成。淘汰落后產能693萬噸,預計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91%。

三、民生和社會事業有新進步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民生領域財政支出增長16.5%,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5.7%。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737元,增長10.9%;農民人均純收入10148元,增長12.3%。全力辦好十件32項惠民實事:全年培訓勞動力13.8萬人次,轉移就業15.9萬人次,新增城鎮就業3.2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35%,有培訓和轉移就業意愿的新成長勞動力100%參加培訓和轉移就業;成功創建粵東西北地區首個教育強市,實施嘉應名師培養工程,一批知名專家學者和優秀博士、碩士研究生受聘到我市任教,學生飲用奶推廣計劃順利實施,7000多名特殊困難學生免費喝上學生奶;嘉應歌劇院工程順利推進,建成一批縣級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鎮村文化站(室)、電子閱覽室,全面完成未通有線網絡的農村地區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全面實施,建立3家平價醫院,掛牌25家平價藥店,對國家和省目標人群全面實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建成1003家食品安全流動示范點,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掛牌成立,建成1家“三星級”肉聯廠,新型現代化屠宰場建設正在順利推進;市中心樞紐汽車站動工建設,梅州城區初中生免費乘坐梅城公交車,完成新農村公路建設559.4公里;完成碳包養網站匯工程造林面積70.87萬畝,環保能源發電項目有序推進,興寧、平遠、蕉嶺、大埔、豐順、五華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完成年度建設計劃任務,城鄉環境進一步優化;完成66宗山區小型灌區改造工程、8宗中央和省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82宗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工程;全市月人均低保補差水平、農村五保供養達到省定標準,免費為430戶貧困家庭殘疾人實施居家無障礙環境改造、330戶貧困家庭殘疾人提供居家康復服務,3家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示范中心投入運營,改造一批鄉鎮敬老院,新增養老床位2945張;基本完成縣級行政服務中包養心和市縣網上辦事大廳建設,網上申辦事項占總事項的80.02%。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扎實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辦學質量全面提高。 全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3.63%。高考取得較好成績。市120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正式運行。穩定低生育水平,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新增3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4個省級非遺項目。松口古街區被評為第五屆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我市被評為中國體育(足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推包養網廣城市。承辦國際鐵人三項、中國全地形車等大型賽事。國防教育、人民防空和民兵預備役建設扎實推進。“平安梅州”創建工作考評總分居全省第一。不斷完善安全生產工作機制。我市成為廣東唯一全域被確認為原中央蘇區范圍的地級市。發揮僑鄉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優勢,外事僑務、港澳和對臺工作取得新進步。監察、審計、法制工作有新成效,民族宗教、人事編制、婦女兒童、統計、物價、供銷、氣象、殘聯、打私、檔案、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大力扶持發展社會組織,積極穩妥向社會轉移職能。全面推進民情志愿服務工作,全市注冊志愿者12.5萬人。社會自律體系建設試點工作考核全省第二。依法成立廣東雁洋公益基金會,為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注入新動力。支持社會組織舉辦首屆客家文博會和客家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

過去的一年,我們堅持推進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創新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設,健全重大行政決策機制,完善政府工作規則,強化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權力運行監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市政府自覺接受市人大常委會依法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共辦理2件省人大建議、5件省政協提案和43件市人大建議、196件市政協提案,辦復率100%。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工青婦等人民團體意見。深入推進“六五”普法工作。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行政審批制度、企業登記審批制度、政府行政復議委員會試點等改革。清理壓減市級行政審批事項185項。放寬市場主體準入門檻,全市新設立公司2720個,增長31.4%,各類市場主體包養總量達15萬戶。創新政務公開方式,依托人民網建立“梅州發布”制度,開展“微訪談”,6名市政府領導和8名市政府組成部門主要領導上線與網民溝通,共有1394.2萬人次上網瀏覽、互動,推動一批民生熱點問題的解決。“梅州發布”獲評人民網2013年度“十大最具影響力政務微博”。建成“12345”政府服務熱線平臺,市政府網站在中國地市級政府網站互聯網影響力綜合排名第五。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前期工作,嚴格落實中央 “八項規定”,著力糾正“四風”,堅持立行立改,市政府會議文件簡報均大幅減少,取消市級評比達標表彰活動,考核檢查活動精簡90%,政務接待進一步簡化和規范。

各位代表!上述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關懷重視和市委的領導,離不開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歸功于全市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在此,我謹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中央和省屬駐梅單位、駐梅部隊,向所有關心支持梅州發展的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和其他朋友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小,人均生產總值水平低,要實現省提出到2020年達到全國同期平均水平壓力很大;二是加快發展的交通“瓶頸”尚未突破,潛在的區位優勢尚未突顯;三是發展平臺集聚能力弱,缺乏大項目支撐,優勢產業未形成,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足;四是中心城區輻射帶動經濟發展能力不強,縣城和中心城鎮承載產業和集聚人口的能力較弱;五是公務員隊伍開拓創新、改革進取的銳氣不足,等等。我們將正視這些困難和問題,切實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2014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須重視跟蹤分析和把握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既要增強憂患意識,充分估計可能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更要看到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堅定加快發展的信心。黨的十包養八屆三中全會繪制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的改革總路線圖,為全國各地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動力;國家正編制實施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將有力推動包括梅州在內的原中央蘇區加快發展;省委、省政府加快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決定的深入實施,廣州市全方位的對口幫扶,將有力推動梅州迎頭趕上、振興發展。我們須牢牢把握住這些重要的機遇和有利條件,切實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把握任務重點,善于借勢借力,努力走出一條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好路子。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省委、市委全會精神,以胡春華書記、朱小丹省長來梅調研講話精神為指導,以改革統攬全局,圍繞“一個目標、三大抓手、兩條底線”要求,深入實施“一園兩特帶動一精”發展戰略,建設“三區三城”重點包養網發展平臺,扎實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生態適宜型產業,做大實體經濟,做強園區經濟,推動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統籌城鄉建設,增創發展新優勢,加快梅州振興發展。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6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3‰以內;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重點是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推動經濟又好又快增長

我市經濟發展水平離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做大經濟總量,夯實趕超全國平均水平的發展基礎,是當前和今后一包養網個時期的首要任務。

努力做大做強工業。全力配合廣州市主導共建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成立產業投資基金,重點培育扶持成長性強、前景廣闊的主導產業,推動園區擴能增效。結合嘉應新區建設,優化東升生態工業園規劃,推進園區二期開發,推動電子信息、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及生物醫藥等產業向園區集聚。把握產業發展規律,深入實施產業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建立領導干部掛鉤支持重點產業發展制度,借助廣州雄厚的產業基礎和成熟的發展模式,大力推動傳統優勢產業的資源整合、增資擴產、技術改造。支持骨干行業、重點企業技改升級、擴能增效。加快培育電子電聲、新型建材、生物醫藥、食品加工、特色陶瓷、新型環保等潛力產業,努力把電子信息、煙草、建材、電力、機電、礦產資源深加工等打造成產值超百億元的支柱產業。開展質量強市,推進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

抓好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產業發展。放大省扶持生態旅游資金效應,撬動民間投資,加快推進廣東文化旅游特色區建設。重點抓好雁洋生態旅游產業核心區、平遠生態旅游產業園、大埔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豐順溫泉城等項目。充分挖掘古城鎮、古村落、古民居蘊含的客家歷史、人文內涵,加強保護和開發,策劃包裝一批客家“名人名居”文化景區。制定實施健康產業發展規劃,引進有實力的企業進行整體開發,加快發展休閑度假、保健療養、健康管理、運動休閑等產業,開發推廣養生、長壽、體驗等高端休閑旅游產品。推進旅游綜合設施建設,抓緊完善包養網推薦景點景區的旅游服務功能配套。加快智慧旅游試點城市建設。繼續開展 “我帶大家游梅州”活動。加強旅游產業的整體策劃營銷,增強市場吸引力和競爭力。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通過市場化運作擴大客家文博會影響,使之成為做大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平臺。

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堅持擴大內需穩定外需,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培育發展電商龍頭企業,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推動電商集聚發展。加強對互聯網新技術的應用,建設專包養網業鎮電子商務平臺,積極組織企業“上網觸電”。構建梅州電子商務產業體系,大力推動電子商務與特色農產品、客家文化、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電商校企合作,培養引進電商人才。規劃建設一批大型專業市場、商業街區和物流園區。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第三方物流基地和物流倉儲中心。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從企業物流發展成為專業物流企業,實現優勢產業與物流業的包養價格聯動發展。積極拓展住房、養老、醫療保健等服務領域,培育新興消費熱點。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提升居民消費水平。創新信息服務產品和模式,支持4G網絡建設和市場拓展,擴大信息消費。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促進電子信息、陶瓷、電聲、工藝等出口產品向高端延伸,逐步形成以技術、質量、品牌、市場和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出口優勢。

全力發展縣域經濟。依托各縣縣城,大力推進各縣(市、區)生態工業園的開發建設。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發展三個以上主導產業和一批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龍包養甜心網頭骨干企業,推動形成產業集聚功能,增強縣域經濟支撐力。市、縣兩級政府要包養網評價加大對專業鎮的扶持力度,支持每個縣(市、區)做強2-3個專業鎮,進一短期包養步打響一批縣域特色品牌。認真抓好原中央蘇區縣有關扶持政策的跟進落實,爭取更多的項目和資金支持。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對民營經濟的各項扶持政策,堅持機會平等、權利平等、規則平等。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清理和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清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和落實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具體辦法。保障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真正落實對民營經濟的“國民待遇”。鼓勵民營企業圍繞主導產業和產業鏈配套生產,打造珠三角先進制造業的配套基地。引導支持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扶持一批民營企業進包養網入區域股權交易中心融資發展,推動10-20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交易,培育1-2家企業上市。繼續實施客商培訓計劃,提高民營企業家的素質和能力。

提高招商引資實效性。密切與廣州的溝通聯系,建立兩市招商引資信息共享平臺,積極承接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項目和特色資源項目,引進大集團、大財團和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項目和工業園建設。充分發揮港澳臺等海內外鄉賢眾多的優勢和商會、行業協會的作用,注重產業鏈招商、專業招商,突出以商引商,力爭引進一批潛力大、增長性強的企業群落。嚴守環保底線和效益底線,健全進園企業進入和退出機制,提高園區容積率、土地利用率和稅收水平。用好低丘緩坡未利用地開發試點等政策,盤活土地資源,保障項目用地。

二、致力抓好交通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發達的交通網絡,是突顯梅州區位優勢、吸引投資和集聚產業、加快發展的關鍵。

突破一批交通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梅大高速(大麻至三河段)及其東延線建設。全力推進汕湛高速五華段、濟廣高速平興段、興華高速(含畬華支線)建設。力爭動工建設梅汕高鐵和東環高速公路。扎實做好鷹梅、浦梅鐵路、粵東城際輕軌豐順延長線和大潮(含梅漳支線)、梅平、大豐華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完成205國道梅州段改造提升工程。爭取動工建設9個國省道改造項目。改造提升縣鄉公路和重點景區旅游公路路網。加快推進梅州市中心樞紐汽車站建設。完成梅縣機場航站樓改造,增開航線加密航班,大力推進梅縣機場遷建前期工作。完成韓江航道整治工程。

著力抓好水利能源等重大項目建設。全面推進278宗重點民生水利工程建設,動工建設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輔助配套項目,做好梅南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完成興寧、五華、梅縣等省級水利示范縣年度建設任務,大力推進中央和省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積極實施32宗小流域綜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和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梅州城區供排水體制改革,穩步實施城區水務合作項目。加大力度推進粵電大埔電廠、梅縣清潔能源發電項目和梅州(五華)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

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信息產業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廣東電信梅州互聯網數據中心(IDC)、云計算電子政務數據(容災備份)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寬帶普及提速工程,促進“三網融合”。運用信息化提升工業化,推進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推進物聯網、云計算示范應用,建設智慧城市,通過信息技術提升交通、醫療、教育和城市管理等領域的管理水平。延伸電子政務網絡到城市社區和農村。

三、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

梅州城鎮化水平目前離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提升城鎮化還有很大空間。同時,我市經濟欠發達,縣城和中心鎮集聚帶動能力弱,創業、就業機會還偏少。推進城鎮化必須遵循規律、因勢利導,建立人流、物流、資本流和信息流等要素集聚機制,把城鎮化建立在堅實的產業基礎之上,防止攤大餅式擴張,避免“有城市無產業”、“有速度無質量”、“半城鎮化”和“房地產化”等系列問題。

推動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根據梅縣撤縣設區的新變化,抓包養網緊編制梅州市中心城區總體規劃,實現梅縣區城市規劃與原梅州城區的融合。以江南新城和梅縣新城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嘉應新區建包養設。大力推進江南新城骨干道路、劍英湖和芹洋半島品牌戰略發展區建設,拉開城市新區道路架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