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與文本:兩漢經學今古文新議
作者:楊軍(吉包養平台林年夜學歷史研討院傳授)
來源:中國包養app社會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四月初一包養意思日丁丑
耶穌2023年5月19日
孔子之前,“學在官府”的教導內容是禮、樂、射、御、書、數,基礎是各種實用技巧的培包養違法訓,不觸及文本教導。孔子確立六經為新的教學內容,保存禮、樂兩種技巧培訓科目,另設詩、書、易、年齡四門課程,皆為文本教導。孔子暮年始編定六經,才有了固定的文本。此前的儒家教學活動顯然仍受傳統教學方法影響,以口傳而不是以文本學習為重要方法。孔子的教學結合口述與文本,是中國教導史上包養甜心的一年夜創舉。
堅守口述傳統的今文經
在孔子編定六經以后,儒家的教學情勢仍舊以口述為主,重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對傳統技巧培訓教學內容的繼承。《禮記·內則》:“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計,衣不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帛襦褲,禮帥初,旦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年夜夏》,惇行孝弟,博學不教,內而不出。”按分歧年齡段進行禮、樂、射、御、書、數的學習,教學活動顯然都是口傳情勢的。其二,儒家六經的教學重視的是口述講解,而不是文本學習,比較典範的是《年齡》。據《漢書·藝文志》包養金額,《年齡》雖經孔子寫包養網心得定,“及未世口說風行,故有公羊、谷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于學官,鄒氏無師,夾氏台灣包養網未有書”。傳《年齡》的四家之學,不僅夾氏最基礎沒有文本,即使后來立于學者的公羊、谷梁兩家最後也是全憑口傳,至西漢初年始寫為定本,構成最終的文本。
恰是以口述為主的教學活動特點,使儒家能夠經歷秦始皇“焚書坑儒”而頑強地保存下來。《漢書·藝文志》說《詩經》“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生怕不是《詩經》特有的現象,而是儒家經典廣泛的特點。即便最晦氣于諷誦的《尚書》,由漢初派晁錯等人赴濟南從伏生學習這一史事來看,也長短常重視口傳的,因此包養網評價不是將文本送到首都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以口述為主的教學活動也衍生出兩類文本,一類是學生的記錄,另一台灣包養類是學者的創作。《漢書包養網ppt·藝文志》記載:“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包養網評價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以及現代大批發現的與六經有關的簡帛文獻,年夜多應屬于這類作品。受秦始皇焚書沖擊最年夜的,無疑也是此類作品。
秦始皇焚書使儒家經學教導加倍重視口述情勢,是以,西漢初期的儒家經學呈現出很是明顯的口述特點。較為典範的是,《史記·儒林列傳》記載:“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史記索隱》解釋:“謂申公不作詩傳,但傳授”,申公不作詩傳,其教學活動顯然完整依賴口述。在這種學術氛圍下,西漢初立五經博士,基礎沿襲口述傳統,就是必定的結果。在此基礎上構成的所謂今文經學,最年夜的特點在于重視口傳講解經典的微言年夜義。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抨擊今文經學“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可謂一語中的。
向文本轉軌的今文經
西漢立五經博士之前,今文經已經存在將口傳內容寫為文本的傾向。此轉軌過程經歷了兩個階段:後期是沿襲先秦傳統,出現學者創作的單篇作品;后期發展為學者將個人對某部經的闡釋要點寫成著作。
以《周易》為例,《漢書·儒林傳》記載:“漢興,田何故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參照《漢書·藝文志》提到“易傳”,周氏、楊氏、蔡公、韓氏、王氏皆為二篇來看,顯然其文本就是《周易》高低經,不包含《十翼》,更不包含經師講解的內容,教學內容完整是口傳,那么,所謂周王孫、齊服生、王劃一“皆著《易傳》數篇”,并不是關于《周易》的著作,而是經師自己創作的單篇作品。《漢書·藝文志》也出現了“丁氏八篇”,證明丁寬的講解已經成書。《漢書·儒林傳》稱丁寬“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年夜誼罷了,今《小章句》是也”,也可以證明這一點。丁寬“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孟喜、梁丘賀。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恰是《易經》官學三家的祖師。據《漢書·藝文志》:“《章句》,施、孟包養條件、梁丘氏各二篇”,三家皆有《章句》,這種傳統顯然可以上溯至丁寬的《小章句》。所謂“訓故舉年夜誼”可以證明,恰是由丁寬開始,構成經師將台灣包養個人闡釋要點寫成著作的新風尚。
需求留包養感情意的是,西漢易學未立于學官的兩家——費直、高相,《漢書·儒林傳》強調其皆無《章句》。由此來包養意思看,完整依賴口傳、沒有任何文本的學派,是不克不及被立于學官的。也就是說,西漢立于學官的所謂今文經學包養網推薦,是傳統口述經學的一個新興支派,既重視口傳傳統,又開始將口口相傳的內容收拾成文本。兩者缺一,皆不得立于學官。公羊、谷梁兩家得立于學官,很主要的緣由在于其已將口述內容收拾成文本。
五經博士的設立,推動了經學內容由口述向文本的轉軌。口傳內容直接寫成文本,帶來的最直接弊病是文本的煩瑣。《漢書·藝文志》:“后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萬言。后進彌以馳逐,故小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后能言”;桓譚《新論》:“秦近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說至十余萬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皆可以證明這一點。
今文經學向文本轉軌導致的新現象,是針對文本的學習與研討。王充《論衡》:“王莽之時,省五經章句,皆為二十萬。博士門生郭路,夜定舊說,逝世于燭下”,便是一例。
尋求原始文包養一個月價錢本的古文經
倡導將古文經學立于學官的包養價格劉歆,在《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移讓太常博士書》中說起古文經的來源:“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官,而得古文于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篇,《書》十六篇。天漢之后,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實施。及《年齡》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余通,臧于秘府,伏而未發。”據《漢書·景十三王傳》,漢景帝前三年(前154)劉余封魯恭王,在位25年,逝世于公元前129年,則其壞孔宅壁必在公元前129年以前,距漢武帝立五經博士不超過7年。而“臧于秘府”的所謂“古文舊書”,其年月更早。概言之,古文經的發現并不晚于立五經博士。其之所以不得立于學官,并非因為晚出,而是因為其僅有包養app文本卻沒有講授的口述系統。劉歆也提到,博士反對立古文的來由是“猥以不誦絕之”。至劉歆時,今文博士仍以“不誦”即沒有口述系統為由包養行情,反對將古文經立于學官。可見,這才是最後古文經未包養ptt立于學官的真正緣由。
倡導古文經的學者認為,古文經的文本時代更早,是以更具權威性和準確性。《漢書·劉歆傳》說得很明白:“歆以為左丘明好惡與圣人同,親見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傳聞之與親見之,其詳略分歧。”今文經學“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的裂變式發展,相對于古文經學的獨一文本,也呈現為權威性和準甜心寶貝包養網確性的減弱。《漢書·藝文志》記包養留言板載:“劉甜心寶貝包養網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往‘無咎’‘悔包養ptt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顯然是為了證明古文經更具權威性與準確性。
總之,在重視口包養條件述傳承的時代,陳舊的文本未獲得應有重視。在今文經向文本轉軌之后,由于越來越重視文本,也就出現了對今文經文本構成之前的陳舊文本的重視,這就是所謂古文經學的興起。
晚期古文經學只是針對文本的學習與研討。《漢書·劉歆傳》:“初,包養網車馬費《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故罷了,及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劉歆的貢獻在于,模仿今文經學的特點,創造出古文經學的章句、義理,構成古文經學的口述傳授體系,因此至東漢古文年夜包養站長興。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一樣,也同時具備口述與文本兩個體系,這才是古文經最終得立于學官的最基礎緣由。
兩漢經學的最年夜特點是其以口述為主、文本為輔的傳承方法。至鄭玄遍注群經,已開始向重視文本轉軌。三國以后,對經典的注疏之學興起,傳承與學習重要是針對文本,而口述則日漸闌珊。這是后代經學與兩漢經學的最年夜差異。
責任編輯:近復